零晨一點二十二分,躺在陌生的彈簧床上,一字一句的看著泛黃的白色巨塔,逐行的去體會侯文詠在內容所描繪的場景。

手上這本,是1999年4月所發行的初版。

18歲的我,深深的迷上侯文詠的作品,起因是16歲時慧豐借我「在生命轉彎的地方」。當時我的人生,轉了個大彎,弧度讓我來不急煞車,整個人因為速度而在寬闊的馬路上翻滾。當時的痛楚,我從未記得過,在心理學的角度上,這叫做過度痛苦,所以會害怕自己難過,自動遺忘。

雖然這本書我已翻閱不下數十次,泛黃的書皮呈現出它經歷的歲月。長時間的躺在玻璃櫥櫃,變成這得性,可見時間的無情。無情的不只是時間,還有這些時日發生的故事,我承認我的頭腦不是那麼好,若非電視劇的撥出,書中的許多情境、場景是我不會懂的。

但也可能是當時太年輕,許多的事情都未經歷,更別說去體會書上的感覺。例如書中提到的藍調餐廳、姆指山夜景、醫院,這都不是十八歲小孩該知道的事情。所以當時讀完這本書的感觸,也不比此刻萬分之一。或許吧,人總是對當下的感覺最清楚,所以常有人說「活在當下」。

18歲的我,心中只有一股念頭「我要變強、我要會寫程式、我要變高手、我要有好口才、大四學長們有的能力我全都要有」。當年的我非常好強,好強到所有人都知道我好強。當時並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分心,只要專心一意為著我跟妳的未來去奮鬥就好。當時我兩週回高雄一次,錯過了非常多的事,兩週間的六日,不是補眠就是看書,因為我知道下週就能回高雄放鬆,也知道回高雄的路上又得自我反省一次了,所以總盡力的準備兩週一次的自我檢測。四個小時的路程,我總不闔眼,總讓腦子不停轉動,規劃著未來,想著怎麼進行,希望自己總會弄出一番好成績。

這樣下來的我,常崩潰。崩潰的是,不知為何而奮鬥、不知為何前進,我不斷努力、不斷迷惑,只知道要快點到達目的地,但為何要到、到的意義為何,卻從未想過。而我到了嘛?根本從未細思量,怎會知道何處是終點,不禁苦笑上心頭,也許這就是「把事做對」的無耐,應該得去「做對的事」。

蘇怡華不也如此,他總在「把事做對」與「做對的事」間徘徊,難以下定決心。總少股勇氣,多份優柔寡斷,也使得他最後迷失自己。當年,我根本不懂蘇為何會迷失自己,也許只是作者刻意安排的迴圈。但,今天我懂了,因為我也準備迷失了,但我已經發現這狀況,所以我不停提醒自己,日後別後悔難過。我很不喜歡自己為了過去的事,影響當下的情緒,因為過去都過去了,沒什麼好提的,重要的是未來。

很難去說明,昨夜細讀這書的心情,只能說感覺自己在飛翔。飛得好遠,飛到了台北,飛到劍南山的那一晚,飛到了高雄的74金典酒店,飛到了雪山隧道的入口,亂飛一通,思緒非常的混亂。

書中的場景也是不停的跳躍,所以我也跟著飛翔。很詭異的狀況,看著熟悉的書、躺在熟悉的床上、看著房間的所有角落,18歲的我活在這空間中,而今日的我卻對它如此的陌生,這七年來我待在這邊不到七個月,所以我在高雄只能算19歲嗎?哈。

時間的進行,我們是無法停止的,所以只能向前走。走過這些時光與歲月,思考的方式會更加成熟,腦中的美好會更多,產生的副作用就忘了它吧,也許這就是成長過程中得面對的現實。

我總與40、50歲的人們聊著天,與他們聊天我可以看到20年以上智慧結晶。曾測過我的心理年齡,大概有55歲吧,所以很多時間我都顯得老態。但我卻常幼稚的在過生活,或許是心裡的赤子之心吧。過往總感到矛盾,而現在總覺得這樣是再好不過的狀況。或許知道前方的路將會遇上什麼事,能給我多些的安全感吧,但新鮮感卻是這趟旅程欠缺的,所以我會嘗試去找出更多的新鮮,讓這段路上又新鮮又安全,完全符合自己的怪異要求。

或許,再過一個七年,再來看這本書,我會有更不同的感觸跟想法,但我希望記下此刻的感動,我希望此時我是用心體會過,這文中的一切。若七年後我再看時,感覺仍相同,那要嘛就是我七年間都未成長,要嘛就是我現在就已經看得夠透徹,但那都是七年後的事了。

昨夜,細讀書中的文字,我並沒花上太多的時間,這段時日的訓練,輸入大腦的速度變快了。看完後,做了個奇怪的夢,夢未結束就起來寫這篇文章。也許夢中的那封簡訊跟我說明著,該開始做些事了。

有趣的一本書,推薦大家都能細膩的品味它,它不只是本小說,更是人生無奈的縮影,我漸漸懂了這無奈。希望你永遠不懂,這樣日子才會更快樂,一起加油吧。^___^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y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