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些許的陰錯陽差,我在這學校的定位成了證照與比賽的指導老師,雖然我明知道這是沒人願意去進行的業務,但我仍得去做,主因無他,這是能讓我更容易在這裡活下來的辦法。
但若是要在此活得好,我自己也知道證照與比賽並非最佳的路線,發表論文才是我最該做的正事!!
[about證照]
從兼任開始,我就被付予生產證照的任務,這也是我樂於從事的工作,一部份可以增加自己的績效,另一部份可以讓學生獲得利益,一舉兩得何不為之呢。
但時間過了兩年,就如同我先前文章常談到的,換來的是許多良心的責難。
究竟我是幫了學生,還是害了學生。
這問題不斷在我腦中揮之不去,理論上我是幫了學生大忙,讓他們擁有了些虛名的證照,提升他們履歷表的價值,有更多的面試機會。但實際上,他們確只以考證照為終極目標,考完後就忘了這只是個起點,雖然我在他們考過後皆有再提醒他們這個事實,然而放置於心中的人確少之又少。
每多一位學生考過證照,我就多了一份愧疚。
或許你會說我想太多,若沒辦法讓他們擁有該有的實力,不就像帶他們坐電梯登上101大樓,再一腳把他們從頂樓踹下的感覺,所以很多學生後來都不敢走程式設計的路線,也不知道考取這張認證對他們來說有何意義。
或者應該這麼說吧,他們想做什麼,根本就沒想得太清楚過,這也是造成我愧疚的主因。
[about比賽]
也是從兼任時期就開始協助帶專題的事務,第一次以指導老師的身份帶專題組,讓我倍感壓力,所以兢兢業業的想把他做好。
第一次帶的專題組,成果並不出色,主因是時間不足,加上我當時是兼任身份,一週大約只能與他們碰面一~二小時,所以品質無法完全的要求,但最後他們還獲得了系上專題競賽的第五名。對於這五個小女生,這是足以讓他們開心好一段時間的榮耀。
第二次帶的專題組,就已經是專任的身份了,日夜間部各有一組學生,他們都被我要求的很辛苦,但其實我並沒有過多的規定,只是按照一般大學的程度在帶著他們,只是相較於他們的同學,他們覺得似乎有點太過要求。這次的專題從頭到尾進行了一年半,而我參與的是後面一年的部份。
這後續的一年,伴隨著我對自己的要求,以及主任的期許,我總希望他們能做出些品質好的成果。
就這麼的過了一年,總算有一組端了成果出來,但這成果的來源,我十分清楚。
第三次帶的專題組,是目前還在進行的學生,我付出的時間更多了。由於上屆累積的成果,導致這屆的學生被付予給多的期許。平均一週要花十個小時的開會時間,加上許多要符合的進度,使得這屆學生非常怕我。
正因如此,讓我深入的思考,這是我要的嗎?
學生總以為老師愛開會,總以為專題是我的,但若永遠不開會,完全不關心進度的發展,最後的苦果會是誰來嚐?
學生的無知與幼稚,總讓我受傷及反省。
* * * * * * * * *
由於先前的經驗,我不再打算以「無門檻」的姿態來照顧學生,想建立個基本的要求及目標來區隔學生是否值得照顧。
也許接下來訂定的規矩及標準會被稱為「高門檻」,但這是我保護自己的好方法,也是變相的篩選方式,希望自己寶貴的時光別再如流水般,一去不回。
所以,請原諒我的門檻制。
- Oct 19 Sun 2008 13:27
高門檻 v.s. 無門檻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